“李爷爷,最近身体咋样?这几天有雨,您出门可得慢着点。”家里有没有啥需要社区搭把手的事?8月的清晨,阳光透过6号楼的树荫洒下斑驳光影,南岱社区海能花园小区网格员小高熟门熟路地走进老党员李志合的家。刚进门应牛配,他就熟络地接过老人手里的搪瓷杯,添了些温水。
李志合今年76岁应牛配,党龄50余年,说起年轻时的故事,老人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我刚入党那会儿,社区还叫‘红光大队’,为了修排水沟,我们十几个党员带头跳进泥水里,一泡就是一天。”他边说边比划,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现在条件好了,但党员的‘那精神劲儿’不能丢——啥时候都得想着群众。”
小高坐在马扎上,听得认真,“李爷爷,您说的‘党员要先扛事’,我记心里了。”她拿出手机,翻出社区最近整理的“党员档案”,“您之前提的‘老党员结对帮新居民’的建议,我们落实啦,这周末就组织第一次见面会。”
老人笑着摆摆手:“不用特意告诉我这些,你们把事办实就好,谁家有困难、谁需要帮忙,现在交给你们年轻人,把社区的事管好。”临走时,小高帮老人检查了燃气开关,“李爷爷,有事随时叫我,别客气。”老人送她到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挥了挥手。
“老党员是社区的‘活字典’,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初心,他们的建议里装着民心。”小高说,每次走访回来,她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些,但心里也更亮堂了些——因为她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都踩着前辈们的脚印,朝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方向。
(通讯员 高中美)应牛配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