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提前4个月启动工艺设备搬入,创下全球同世代产线建设效率新纪录。受访单位供图
▲5月14日,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成都造”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目前,成都已集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2家,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余个。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宜宾市考察了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自主创新等情况。2018年新春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期间,来到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勉励企业抢抓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路行来,一路嘱托,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融合创新,对四川及成都寄予厚望,指明方向。
布局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73家,累计142家,职务科技成果确权2200余项……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国家战略所需城市发展所要,成都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后推出《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成都市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方案》,奋力谱写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亿亿次/秒“超级算力” 以创新服务“东数西算”
从成都市中心一路向南,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心脏”位置,一个“国之重器”正昼夜不息地以每秒1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支撑起国家战略部署。
作为西部首个算力“最强大脑”,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简称“中心”)实测可每秒进行10亿亿次浮点运算。按照这个算力峰值性能,中心相当于350万台8核家用电脑的运算能力,每秒计算速度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
10亿亿次/秒的“超级算力”,让“成都造”AI大模型上升“亿级参数量级”变为可能聚赢配资网,也正助推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全力向上突围。就在不久前,由中心建设的“四川省垂类大模型中试研发平台”已成功优化运行20余款国内外主流通用(行业)大模型,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AI“升级工厂”。
不仅如此,首个亿级参数量级的地震波大模型——“谛听”在这里诞生;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数据传输验证和计算处理服务在这里完成……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服务领域已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余个方面,累计完成作业数超1.03亿个。
“成都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对服务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也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牢路基”。加快推进建设“国之重器”,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关键一步”。
在成都,“国之重器”不只有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还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余个。其中,跨尺度矢量光场、磁浮飞行风洞、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都迎来了阶段性进展,基础科学与前沿创新的火花正在这座创新创造之城碰撞交融。
“国字号”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在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成都力量”,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创驱动力。截至目前,成都已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2个,4家天府实验室累计搭建各类科研平台42个,承接国省级科研项目105个,孵化项目公司44家。
把算力“搬”上天 打造太空“超级计算机”
如果说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是打造太空互联网高速公路,那么由这家成都科技企业提出的“星算计划”就是在太空建立起一座座超级计算机。
今年5月,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发射升空,实现“星算计划”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星算计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就是要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说。
“星算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把算力“搬”上天。首发星座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说。
在成都,像国星宇航一样勇于创新突破的创新主体并不在少数,天府绛溪实验室研发全球首款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自研首个大模型“天绛·诸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初审,天府永兴实验室孵化第四代硬质复合电力绝缘子生产线正式启动……它们活跃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创新领域,正用创新攻克着一个个技术难关,产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创新成果争先“涌现”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成都澎湃的创新动能,还侧面反映了成都培植创新创造沃土的生动实践。一组数据便可窥见一斑——成都全社会研发投入824.12亿元、同比增长12.4%,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45万家、同比增长11.5%,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31.26亿元、同比增长27.95%;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19435件。
送政策、搭平台、给资金 精准“打法”破题成果转化
一周前,《成都市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方案明确,首期设立财政“先投”资金2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支持200万元,最高可达500万元。
“开展这项试点工作,主要是解决早期科技成果持有人‘无钱’转化、市场化资金‘不敢投’所面临的‘市场失灵’问题,从而精准破解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创18条”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科改30条”,再到“成果转化28条”,最后到“先投后股”创新探索……由此可见,成都正以政策“组合拳”全方位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化。
随着众多科技成果纷至沓来,不难发现,成都正用精准“打法”破题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取向上,成都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更多科技成果、更多创新人才、更多要素资源向成都集聚。在平台搭建上,成都以成果对接行动“专攻”科技、产业“两张皮”,持续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来蓉转化“生金”。
高校成果求转化、企业产品求市场、创业团队求资金……问题摆在眼前,如何打开“上帝视角”,让创新要素资源互通有无?体系化“搭台建桥”成为成都破题的独家IP和“秘诀”。
去年11月,“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行动首场活动举行,正式拉开为科技企业“找技术”、为创新产品“找市场”、为创业孵化“找资金”的序幕。
不到一年的时间,“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就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近180场,组织超1.1万家(次)科技型企业参与活动,发布企业需求近2500项、科技成果超6000项、创新产品1000余个,组织超800家(次)科技企业(团队)开展项目路演,促成300余个项目签约,达成意向合作超800项。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不断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引擎“助推器”,也是打开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就在两天前,成都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集群,将通过财政资金与专项债券的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形成“千亿级基金集群”,以“耐心资本”着手,成都正“做时间的朋友”,推动更多未来产业领域创新成果在蓉开花结果。
可以看出,这正是成都为了摆脱城市同质化竞争,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未来创新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送政策、搭平台、给资金……一连串的“组合拳”催生出成都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良好态势——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5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3位、实现“六连升”;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6217.63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白洋
摄影 王衡 魏麟潇 王熙维聚赢配资网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