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面会现场
\n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
\n这其中,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2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见面会。现场邀请到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陈星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王路、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卢国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丛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利平等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介绍对抗战胜利的认识,分享对弘扬抗战精神的思考,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n“80多年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动能被激发出来,很多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官兵也主动请缨杀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陈星莺介绍,民革中央现任主席郑建邦的祖父郑洞国将军,以及后来成为民革创始人的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等人,都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n陈星莺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帮助下,民革前辈们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道浴血奋战,“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血气和骨性,也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共御外敌的历史画卷。”
\n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王路表示,回顾农工党的早期历史,是与抗日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抗日烽火血与火的考验中,农工党的先辈们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革命的主力’,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下,积极促成并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n“致公党萌芽于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国热情,诞生于近代海外侨胞的报国革命。”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卢国懿提到,回顾历史,致公党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奔走美洲,组织华侨青年参加联合救国运动;三千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冒着炮火抢运国际援华物资,被誉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这些用热血铸就的壮举,正是致公党‘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n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丛斌特别提到上尚策,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九三的先贤就是在这一天创建了九三学社组织,并以这个日期命名为‘九三学社’。这既是对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和纪念,也寄托了九三学社前辈们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冀和企盼。”
\n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利平说:“80多年前,无数台湾同胞抱着‘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理念,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n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陈星莺表示,回顾民主党派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同心合作的历史,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保证道路的正确,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第二就是要精诚团结、勠力同心,形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
\n“回顾这段心路历程,我也可以用三句话、6个词来回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卢国懿接过话题补充说:“第一句话是从相识到相知,第二句是从相近到相亲,第三句是从同胞到同志。”
\n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经历了东京审判,也是本次见面会上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n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王路介绍了相关详细情况。“我们农工党老一辈的党员、担任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助理检察官的裘劭恒同志,亲历了这场正义的审判。”王路说,裘劭恒和他的同事们受法庭的派遣,到南京等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以大量的铁证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这次审判把战争罪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n位于重庆渝中区新华路人民公园内的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 图片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官网
\n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次记者见面会的5个民主党派中,有2个都和重庆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九三学社都是在重庆成立。
\n其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5月。当时,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王炳南、王昆仑等秘密筹划成立了中国民族大众同盟,一年后改称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小民革成员大都是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其中不少成为后来成立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骨干。
\n1945年10月28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和推动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特园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正式宣告成立。四年后,民联与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革等统一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n而九三学社,一如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丛斌在见面会上提到的,是以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命名。其后的1946年5月4日,在毛泽东的启发和鼓励下,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大厦宣告成立。如今在渝中区新华路的人民公园里还有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的纪念碑。
\n九三学社的成员多为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丛斌也在记者见面会上介绍:“抗战时期,我们有很多前辈以科学为武器,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参与科学救国。”
\n比如知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在简陋的平房里面,带领物理所生产出了1000多具无线电发报机稳定波频用的石英振荡器,还有300多套步兵用的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都供给前线抗战后方医疗,以及科研教学使用。
\n气象学家涂长望先生带领团队用风筝探空仪这一简陋的设备,在瓦砾堆上坚持高空气象观测,首创了中国三维气象学理论框架,用他的观测准确预测作战窗口期,为护航运输机突破日军封锁线,这些都为抗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科学支持。
\n上游新闻特派记者 裘晋奕 北京报道上尚策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