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对准人,便成了时光的琥珀。王亚兴老师的这组人像作品,正像一把温柔的解剖刀,剖开岁月在皮肤上刻下的纹路,让每个平凡生命都闪着独特的光。
王老师特意让阳光从木窗格漏进来,在那双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把半世纪的揉捻、烘焙都封进了光影里。茶师眼角的笑纹里盛着茶气,“这双手炒过的茶,比温度计更懂火候“。
《修琴匠的午后》藏着沉默的诗意。老匠人对着提琴弓毛吹气,额前的白发被气流拂起,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像在与乐器私语。背景里挂着的旧提琴形成深浅不一的木色梯田,而他袖口露出的手表,指针恰好停在两点一刻——王老师说,那是匠人每天最专注的时刻。
最打动人的是《晒谷场的母亲》。农妇蹲在谷堆边择草顺阳网,头巾滑落半边,露出被晒成古铜色的脖颈。怀里的婴儿叼着手指酣睡,阳光把两人的影子叠在谷粒上,像铺了层碎金。王老师没用闪光灯,只用自然光勾勒轮廓,“母亲的肩膀,本来就是最好的柔光箱“。
他镜头下的人,从没有刻意的摆拍。晨跑的环卫工沾着露水的睫毛,夜市摊主算账时沾着油渍的指甲,考研学生草稿纸上印着的指痕……这些被忽略的细节,在他的镜头里都成了主角。他说:“人像的灵魂不在表情,而在那些藏不住的生活痕迹。“
翻看这组作品,像在翻阅一本摊开的生活志。王亚兴老师用镜头告诉我们:真正的人像,从不是对容貌的复刻,而是对生命状态的凝视。当我们与照片里的人目光相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脸,更是无数个认真生活过的瞬间。
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些被镜头定格的人间褶皱——那里,藏着最生动的人生。
作者:王亚兴
编辑:徐爱君
责编:傅存华
审核:吕正杰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